李克强开的这个会,科学家“抢话筒”成了一道风景
时间:2021-07-21 来源:中国政府网 作者:佚名
一位科学家话音刚落,十多位科学家纷纷举手“抢话筒”要求发言。这一场景发生在7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洪永淼发言介绍,目前他们所的科研经费中,“人头费”仅占30%-40%,与国外相比仍然偏低。
总理要求有关部门要“多听听科学家的意见”。“搞数学研究,可能不用买太多设备,主要是‘人头’在做。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改变多年来‘重设备、轻人头’倾向,否则我们在数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很难充分发挥杰出人才的优势。”他说。
李克强表示,加大数学等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不光要“投钱”,更要“投环境”。“真正把科学家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他说。

北京大学教授黄如建议,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持续投入;清华大学教授冯雪提出,希望塑造创新文化,鼓励青年人才参与原创性研究,宽容失败。
当原定几位科学家代表发言结束后,李克强说:“我这次来,主要想更多听听科学家的声音。大家还有什么意见,请直奔主题,大胆发言,把问题戳破。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总理话音刚落,参会科学家便争相举手“抢话筒”要求发言。有人建议,要在中西部地区布局更多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让中西部地区能“靠事业留人”,而不仅是“靠待遇留人”;有人希望赋予科研院所更大人才引进自主权;有人提出,科技资源布局要鼓励有潜力的科学家更多做“10年以后的事情”。
李克强当即回应:“基础研究可能要通过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形成成果,不能追求走捷径,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向前走,最后的效果会更好。”
一位中科院院士直言不讳地说:“当前原始创新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学术生态问题。最具原创性的研究需要智商极高的人,但现在的科研资源有时没有集中在这些人手里。这对原始创新是极大的问题。”
李克强要求,必须持之以恒打破束缚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
当第9位科学家发言后,现场仍有许多手臂高高举着。李克强说:“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让大家一一发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把科学家们的意见综合起来形成一份报告给我,我会责成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尽力解决大家反映的实际问题。”

相关文章
- 无锡市开展节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调研指导
- 宿迁市开展春节期间草莓质量安全专项风险筛查
- 苏州市吴江区顺利完成土壤类型野外校核工作
- 骆马湖渔政:执法“组合拳”打好冬季“护渔战”
-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公告第1号(2025年执业兽医资格...
- 省植保植检站组织开展瓜类检疫性病害联防联控
- 探索“五聚模式” 彩票公益金全面赋能黑林镇乡村振兴
- 江苏洪泽湖:保持“动态清零”高压态势,推动禁捕秩序...
- 省农业农村厅开展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活动
- 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开展春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
- 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多维度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 守好“关键点” 严防“节日病” | 骆马湖渔管办强...